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hc3i推荐 > 专家专栏 >  刘保延:大数据为中医药发展带来革命性变革
刘保延:大数据为中医药发展带来革命性变革
  • 2013-09-12 09:19
  • 作者:罗朝淑
  • 来源:科技日报

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大数据的理念与技术是否适用于中医药领域?大数据研究将对中医药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日前,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刘保延

中医药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问: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是否具备大数据的特征?大数据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的意义何在?

刘保延:“大数据”(BigData),顾名思义就是大规模的数据,海量的信息。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那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使之成为一种大资源。

中医药领域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征:一是数据量巨大。如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4所医院全年的门诊量达到698万,仅广安门医院1天的门诊量就超过1万人次;每年还有将近6万多的住院患者。如果将这些患者的诊疗过程全部数据化,每人次就诊产生的医学数据以10M计,那么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将高达70TB,如果把全国中医院的临床数据都汇聚起来,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二是数据类型复杂。在中医医院,每个患者不但要经过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还会经过各种理化检测进行疾病及其预后的诊断,所以不光有病历资料中包含的信息,还会有生化检查、多种影像或病理切片检查的生物学信息。收集这些庞大、多类别的数据,通过分析处理将其盘活,可以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价值。“大数据”应用于中医药的临床与科研,将给这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问:如何使大数据成为推动中医药领域学科发展的大优势,取决于对临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在此过程中,如何对庞大的临床实践进行数据化?

刘保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大考验,处理得好,应用得当,大数据就会成为“大优势”,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大价值”。中医药从人体状态切入,整体、动态、个性化地掌握人体,理念超前方法先进,但中医药的巨大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至今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关键问题在于缺乏实现超前理念、先进方法的技术手段,当前记录实践的技术仍然停留在千余年前的水平,当务之急是进行技术体系的创新,数字技术是促进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海量信息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中大量的中医学知识和诊疗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用于分析中医临床诊疗的疗效和经验知识,是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医药行业利用大数据技术,首先面临的是临床实践如何数据化、数字化问题。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对于临床实践数据化,主要采用了高度结构化的电子病历系统。首先是将不同医生通常采用的自由语言记录临床信息的方式,改变成通过数字化中医临床术语应用系统支撑下的结构化电子病历。我们研究建立了“中医临床标准术语集”和“中医临床规范术语字典”等系统,基本满足了临床病历书写与数据挖掘等对规范术语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结构化中医电子病历系统。目前项目合作医院利用此系统,已经收集了包括中风、糖尿病、冠心病、肿瘤、针灸等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等10多万份病历,其中包括40多名名老中医诊治的上万份病历。

可建立临床科研共享信息平台

问:从您刚刚介绍的来看,建立“中医临床标准术语集”和“中医临床规范术语字典”等系统应该只是建立大数据的前期工作,除了这两个系统,目前在中医药领域是否有其他相关的研究?

刘保延:目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和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等20多家中医院和临床研究基地,正在进行着一项相关研究——“中医临床医疗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构建”。早在200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就在北京市科委重大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开始了“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2009年课题研究成果“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其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希望通过行业科研专项在全国更多的医院对此成果进一步深化研究。“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构建”就是这一成果的延续和推广应用。

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旨在建立中医临床实践数据化的工具与复杂海量临床数据管理和利用的平台。它是“真实世界中医药临床科研范式”的技术支撑,也是利用大数据实现中医药临床科研变革的有力工具。在不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此系统,临床诊疗实践被详细记录并被量化为可分析的临床数据,形成了蕴含丰富临床经验和临床规律的海量数据库。然后,数据管理平台将整合不同研究中心、研究现场所产生的数据, 形成蕴含内容极其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丰富的中医临床数据一旦被全部汇集起来,将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医药资源宝库,将具备无与伦比的特色优势。

带来中医药科研新范式

问:这个系统一旦建立,将给中医药行业的研究和应用带来哪些推动作用?

刘保延:众所周知,中医药发展离不开临床。以前中医主要通过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用纸质病历将临床诊疗过程记录下来,通过自己感悟升华,变成自己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思想,再回到临床指导实践,这种“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非常漫长、以实践中的疗效为检验标准的过程,导致了中医传承困难、成才缓慢、发展不能满足需求等状况。

在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平台上,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过程。其中,医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与患者的交互,采用“继承创新”的方法,践行着自己的诊疗实践,而同时通过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将实践数据化、规范化、数字化,海量临床数据经过整理、清理、装载、转换等过程,被放在了以“证—治—效”紧密相关模型为主题的数据仓库中,在医者“思维”的组织下,通过查询检索、统计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从中发现中医临床的经验,揭示诊疗规律,评价临床疗效等,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再去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使中医临床诊疗把握度不断提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利用“大数据”,公共卫生研究机构能够更早地预测即将爆发的传染病及其传播范围和规模。对于个体而言,大数据就是全数据,通过集中全部诊疗信息、体检信息形成个体的全健康档案,可以使患者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大数据”技术将给中医药科研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极大的便利。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形成“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医疗实践与科学计算相交替的科研范式”。

【刘保延简介】

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首席研究员、主任医师。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医和针灸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等,牵头开展了20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0余部。

创新启示录

2008年9月,《Nature》出版了一个专刊,讨论大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等问题,昭示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之后麦肯锡公司、《Science》先后出版大数据报告和专刊。大数据的讨论在中国也风起云涌,中国计算机学会于2012年10月在大连成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为首的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3年3月在上海举办了第89期双清论坛“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中的挑战性科学问题”。

 

 

 

【责任编辑:晓一 TEL:(010)68476606】

 


标签:大数据  中医药  大价值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