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hc3i推荐 > 专家专栏 >  张文中:北京市2014年医疗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
张文中:北京市2014年医疗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
  • 2014-04-18 09:25
  • 作者:杨永燕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作为全国医疗资源最为丰富、IT技术领先的城市,北京市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在互联互通方面还不算领先,较其他一些省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一切,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举一个例子,比如医疗机构隶属关系在北京比较复杂,简单而言,共有这么几大类:部队系统,;武警系统;大学属医院;国家卫计委直管医院;部属医院;北京市市属医院;企业属医院;区属医院等。由于隶属关系不同,财政来源也不同,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医疗信息化建设统筹发展。

不过,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和医疗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北京市正准备打破因医院归属带来的阻力,推动全市区域医疗平台和医联体的建设。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张文中认为,医疗信息化主要有三大作用:第一是支撑作用,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第二是改变和优化流程,使流程更加科学有效的运转起来;第三是引领和改变医疗服务的理念和模式,比如移动设备的使用可以改变公众的就医习惯和就医理念,可以通过无线更加快速、方便、及时地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革。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 张文中

医疗信息化建设要注意五大点

面临当前很多医疗信息化建设都是在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和建设,张文中表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首先,医疗信息化建设要有规划,有了规划后做顶层设计,这就如同盖房子需要图纸,有了规划后才能做好后续工作。这个规划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长远规划、全面论证、 科学有效的,符合一个地区长远发展要求的,不能因个管理者变动而改变;其次,要有标准,做到标准先行;第三,配套政策要跟上。包括资金、流程在内的政策保障很重要,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机制。比如,当前北京市属医院的医疗信息化建设都要报到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由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审核建设方案是否符合医院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北京市整体医疗信息化建设要求;第四,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信息化建设项目既要有计划,也要有市场,对于全局性、长远性的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政府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计划性是前提,而最终选定了哪家供应商合作,根据项目要求,则主要考虑市场因素。“医疗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摆清楚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如果只有计划,那么会主观意识太强;如果将一切都交由市场裁决,那么就会个性化体现过多,不利于统筹协调。如果这两者关系不能协调好,会制约医疗信息化发展。”张文中强调;第五,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有法律保障,一定要有法律认可。

张文中告诉记者,根据规划,北京市2014年医疗信息化建设将主要围绕医联体、全市区域平台、居民健康卡发放、建立患者满意度系统和医院信息化整合等五大方面展开。

探讨支撑医联体运作的信息化模式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了三个医联体,分别是“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友谊医疗共同体”以及“北京世纪坛医院医疗联合体”。根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的计划要求,今年还将在成立7个医联体。那么,在医联体运作过程中,信息化又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对此,张文中给予了解答。

他指出,医联体的提出是医疗改革的产物,是一个全新的模式,截至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固定模式。医联体的建设也和需求有关,它的关键是资源共享、提高效率、服务患者。资源共享主要是共享床位、技术资源、信息资料,解决双向转诊问题,使床位在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床位能够有效地利用起来,同时带动医联体内部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这是医联体的目标。如何更好地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持医联体则需要探讨,只有目标明确、合作模式确定,服务需求明确了,信息化才能跟上。张文中强调,信息化是一个手段,可以把医疗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2014年,张文中正在带领他的团队,探索由支撑医联体发展的信息化模式,制定与医联体相适应的信息技术规范,以便更好地助力医联体目标的实现。“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打通医联体内部的医疗机构,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张文中看来,医联体的关键是工作机制和目标要确定下来,接下来才能探讨支撑医联体的信息化手段。

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建立了三级医疗网,包括三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网底。但是现在百姓就医时,仍然需要政策引导逐步实现首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基础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推进预防保健的作用,受到技术水平、检查手段、治疗途径的局限,不能解决的疾病问题再转到实力较强的上级医院即区域医疗中心,如果是疑难杂症再转诊到三级医院。这个过程就涉及到对应的学科的问题,因为北京三级医院的学科发展大都有学科优势,在某个或几个专业领域实力较强。如果借助信息化手段把北京市医疗网络打通后,在一个界面上可以完全做到患者在区域医疗中心可实现根据病种转到相对应的三级医院。北京市正在建设市级医疗信息平台,可以把三级医院和16个区域全部连接到一起,16个区域医疗中心可以对应的转到任何一个三级医院,实现即时的信息共享。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逐步推进

张文中介绍,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服务应用区域平台是今年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一大重点工作,计划于5月份开始启动。该平台第一期连接30家三级医院,包括21家市属医院和9家电子病历试点医院,然后逐步把全市所有医院连接到一起,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该平台定位为服务应用系统,主要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该平台第一期建设完成后,一位患者到这30家医院中一家看病,都可以调出他在另外29家看病时的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借此,医生可以了解到该患者的所有健康信息、以前的用药情况、既往病史、治疗情况,对现在的诊疗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此外,北京市加快推进全市16个区县建立自己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信息中心着手制订区域信息化建设规范,经过专家论证通过的征求意见稿,即区域信息化建设规范。这样有助于未来16个区县的区域医疗平台与北京市级区域医疗平台连接。

据了解,北京市区域医疗平台建设同时要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网络,这也是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2014年的重要工作内容。

推广居民健康卡发放应用

众所周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所享有医疗保险种类不同。其中,城镇居民是属于社保参保人群,就医时持有社保卡可进行实时报销;农村居民享有的保险种类是新农合。目前,北京市正准备向254万农民发放居民健康卡。张文中介绍,社保卡和居民健康卡是两种不同的卡:首先,发卡部门不同,社保卡是由社保部门发放的,而居民健康卡是由国家卫计委发放的;管理秘钥不同,建设系统也不同;内容也有区别,居民健康卡是按照医疗模式做的,存储的是居民本人的基本健康信息,还包括过敏史、家族史、既往史、计划免疫情况、近五次的门诊记录以及近三次的住院记录等。这与社保卡有很大不同。

据了解,北京已于2月27日在通州率先启动了发卡工作。“通州区首次发放居民健康卡是在一个镇,共发了431张卡。该区计划第二次发卡数量为5万张,并争取在今年实现居民健康卡在全区覆盖。”北京市居民健康卡的发放以区县为单位,逐个采集居民的信息,包括身份和家庭住址,卡片上有居民的照片。除了通州,北京市怀柔区和平谷区也已具备发卡条件,近期即将发卡,计划2020年覆盖整个北京。

居民持有居民健康卡,可以在社区卫生中心的自助机上查阅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部分诊疗记录。居民健康卡的发放涉及到很多方面,最终统一到居民健康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过程。

在居民健康卡的使用方面,仍然面临很多待解决的问题。社保卡在使用时是插卡式的,居民健康卡是非接触式的,由于不同卡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目前北京市只有协和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满足居民健康卡和社保卡同时使用的条件,其他医院的系统只能经过改造满足居民健康卡的用卡条件。

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化整合

北京市医疗信息化工作起步早,建设分散,发展不平衡,结构多样化。虽让能够很好地解决各自医院的医疗服务问题,但是从整体考虑,从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目标实现,需要进行系统连接、异构整合。今年的目标重点是实现内部互通,外部连接,共享资源。

建设患者满意度系统

患者满意度测评每家医院都在做,并且持续多年,既是对服务的评价和服务监督的手段,又是绩效考核、精细管理的一项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测评,能够达到及时、科学、客观、全面、系统监控的效果。今年,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准备集中开发患者满意度测评系统。对于卫生行政部门而言,建立患者满意度系统主要是为了方便医政部门管理。该系统是面向北京市所有的医疗机构,统一评价指标、实时采样、客观评价。并根据测评情况进行排名,有利于查找问题、提高管理、改善服务。促进医疗服务的发展。

此外,2014年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还要几项工作在进行规划:筹划建立数据挖掘利用支持决策平台,以实现医疗数据的有效挖掘利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项目的测试和前期准备工作;搭建统一的微信挂号平台以及考虑云存储的建设等。

最后,张文中总结道:“医疗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在进行医疗信息化建设中,需求是前提、技术是基础、政策是保障、标准是关键、应用使目标、安全贯穿始终、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及认识理念是重中之重。还要看到卫生信息化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观念改变、医疗技术发展的综合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多个部门、系统协同发展的结果,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公共事业。”

【责任编辑:永燕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疗信息化  医联体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