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1-06 17:47
- 作者:尹聪颖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引子
中国,有一个庞大笨重的医疗体系。近千家三甲医院疏密不均的散布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4亿人口的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这些医院里。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紧缺,医疗服务水平堪忧。
有没有一条捷径让基层医院也有专家,让基层百姓不用奔走劳碌就能看上好医生?
有没有一条捷径让基层医生也能有机会成为专家?
答案是——有!
那就是——远程医疗!
梅奥为什么不挤?
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副主任鲍玉荣接受记者采访。记者:孙杨/摄
国内的医疗水平严重不均衡,基层和偏远地区尤其差,为什么?缺医少药没设备,药品设备可以靠政府拨款,好医生不是拿钱砸就能有的。于是,解决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才是关键。
国外医院挤吗?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副主任鲍玉荣介绍了德国和美国的情况。
国外医院雇佣专业医师的成本很高。比如德国的医院,50%-60%的支出是用于劳务开支,药品开支只有20%,器械更少。有的医院甚至买了设备却没有影像医师,需要额外付费将影像发送给第三方的影像医师阅片出报告。当然,国内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以借鉴第三方付费阅片的模式,但由于缺乏相关监管措施,这类模式的法律效应比较差,出现纠纷不好解决。
国内的患者都到大医院扎堆,美国也有梅奥这种顶尖的医院却没有这种现象。因为美国是家庭医生首诊制度,像感冒、咳嗽之类的常见病,家庭医生和社区医院就能治疗,根本不用去大医院。反观国内,大型三甲医院里,每天都挤满了咳嗽、感冒或者复诊患者,怎么会不挤?而患者宁愿到大医院挤着也不愿意到社区或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根本原因还是基层医疗水平不高。
说到底,还是人才问题!
基层良医速成宝典
再来看看医生这个行业。
医生是一个”老来俏“的职业,多少年成就一代名医?5年本科加1年实习才有资格考执业医师,多少年成名?10年,20年?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有20年的“修炼”时间,你错失了(或者压根没有)进“大医院”进修的机会,身边没有一位良师,也没有一本“葵花宝典”,20年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代“老庸医”!
我相信没有一位医生想做庸医,大家都希望成为一代名医,最起码也要保一方百姓健康,没有师傅带怎么办?远程教学的模式成为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捷径。
鲍主任说,老中医带徒弟都是手把手交,一对一教学,现在的情况并不允许。医疗专家的诊疗任务也很繁重,又能带多少徒弟呢?没有好师傅,怎么提升?解放军总医院好师傅很多,但好师傅很忙,面对全国基层医生的培训需求简直是杯水车薪,怎么让好师傅带更多徒弟呢?远程教育是个好方法。早在10年前,解放军总医院就开始为新疆玛拉斯县人民医院在内的西部地区医院提供了一揽子的帮扶计划。包括医师进修、远程医学培训、远程会诊等在内,一帮就是10年。鲍主任说,这是一项持续性的活动,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在解放军总医院的努力下,对口支援的一些地区医疗水平正在稳步提升。时光轮转到2014年,在院长李书章将军的重视和带领下,援建新疆的远程医疗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专家正在进行远程实时教学,可支持上千人同步免费在线观看视频。记者:孙杨/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远程医学教育网站,针对基层医生开设专题讲座,利用院内雄厚的专家资源帮助基层医生提高专业水平,改善基层医疗条件。目前,医院远程教育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医学教学资源,面向站点医院医生免费开放。
- 2014年总后组织全军开展了四百多讲医学讲座,其中解放军总医院承办了97讲;
- 全年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学术会议都是基于远程医学中心的会议平台开展的;
- 全院800多名签约专家,不定期录制专业讲座视频,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资料都是面向站点医院医生免费开放的;
- 一些疑难病症手术、诊疗过程都有录像,也收录在远程教育的网站里;
- 还有专门针对进修生、实习生开展的深造课程,也都可以查阅。
- ……
这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可以服务的对象范围更是不可限量。同时,这将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业务,3年,5年,1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远程医学教育释放的能量更加客观。
远程医疗援疆
2014年9月底,解放军总医院李书章院长去新疆考察时,一些地区落后的医疗服务水平让李院长心急。而要彻底改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低下的状况只有两条路,一是专家支援,二是培养当地医生。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占据了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派几十名专家过去就像“撒胡椒面”,救得了一时,也救不了一世,培养医生的工作也因地处偏远而困难重重。李书章院长想到了远程医疗,他决定以远程方式支援新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当地104家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服务和远程医学教育。
远程会诊服务方面考虑到新疆地区经济水平,专家会诊费一降再降,104所医疗机构仅会诊费就要减免700多万元,其他费用全免;远程医学教育方面,医院提供了一揽子的进修培训计划,除了定期来京进修实习外,医院远程教育网也将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医者仁心!正是有了医院领导者心怀天下的仁心,远程医疗才会有绽放的舞台。而地处远程医疗服务的前沿阵地,医院远程医学中心除了开展的业务越来越多,对于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的要求绝对不能打折。
中国最早的远程医疗事业
- 远程会诊站点医院1300多家,其中地方医院400家;
- 2013年远程会诊量约5000例,2014年预计增长50%;
- 2013年远程会诊收入300万元;
- ……
以上数据全部来自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
看着上面的数字,想想解放军医院的规模,再算算业务量,大家就会问:这点收入是不是太少了?鲍主任告诉记者,“远程医疗本身就是一项公益事业。为了不给基层居民增加经济负担,医院在提供远程会诊时除了专家的成本费用外,其他服务的费用都非常有限。”
从1988年解放军总医院通过卫星与德国一家医院进行神经外科远程病例讨论至今,远程医疗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可以说,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疗的发展史代表了中国远程医疗事业的发展历史。
如今的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已初具规模,并列于医院信息中心成立了单独的科室。科室现有在职人员21人,会诊间19个,仅硬件资产价值就已达到上千万元。
鲍主任说,“解放军总医院作为国家级的医疗中心,肩负着首长保健、全军和全国疑难病人诊治工作。专家离不开,远道而来的急重症患者的需求又难以全部满足。远程医疗能够让医疗专家摆脱地域限制,把医院的优质资源送到远方,服务更多患者。“
正是因为如此,医院领导从来不会跟远程医学中心要经济效益。一年300多万元的收入,刚刚能够满足人工支出、软硬件产品的升级维护。鲍主任笑着说,换成是解放军总医院的一个21人的临床病区,年收入几千万元不成问题。但是,站在患者的角度看,每年5000例的远程医疗病例,对比来京看病1人看1人陪,交通、食宿和医疗等费用节约按3000元/例计算,每年远程医疗就可以为患者节约看病花费1500万元,这1500万对于边远地区的百姓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
哦,难怪办公室的书柜里有那么多经济学、会计学的书呢,要算账嘛。
但算账归算账,服务质量不能打折。
解放军总医院远程会诊业务形式从视频会诊、书面会诊,到影像会诊、病理会诊、心电会诊一应俱全,业务质量也不打折扣。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医疗机构需具备与所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相适应的诊疗科目及相应的人员、技术、设备、设施条件,可以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指定专门部门或者人员负责远程医疗服务仪器、设备、设施、信息系统的定期检测、登记、维护、改造、升级,确保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硬件和软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符合远程医疗相关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的规定,满足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需要。因此,远程医学中心在系统升级、软硬件维护以及人员管理和培训方面一直都是严格要求。
鲍主任说,“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水平会直接影响会诊的质量,因此,即便没有卫计委明文要求,医院依旧会严把质量关。”对于站点医院,他也希望医院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最好的设备,因为设备好坏会直接影响会诊效果,“一套差不多的专业会诊设备大约需要10余万元;买不起PACS可以花1.5万元买台胶片扫描仪,这样也能确保影像中病灶边界更清晰;实在不行就电脑加探头,起码专家可以指导基层医生如何细化检查。“
做公益与求生存
您还以为远程医疗是买方市场吗?的确,对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来说目前还是这样。但在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对于远程医疗服务提供方来说市场竞争已经开始升温,有的站点医院甚至上了3套远程会诊系统,择优会诊是必然。
有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要想在远程医疗这个开放的市场上做的更好,光靠服务质量还不够。根据远程医学中心17年的建设经验,鲍主任认为确保远程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专家的医学水平优势、专业的会诊管理和一流的系统平台做支撑,能够确保患者顺利的完成会诊流程,并且获得有效的就诊指导。在众多远程医疗服务提供方中,这样的机构更能得到站点医院的拥戴,业务拓展也将更加迅速。
而对于准备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鲍主任也有话讲,“远程医疗是一项长期的公益事业,不是一时的政绩工程,更不是一本万利的“油水”项目。“他认为,要做远程医疗服务先要做好以下准备:
其一,领导定位要清晰。现阶段远程医疗就是一项公益事业,不要指望从中谋取经济效益,挣大钱就别想了;
其二,政策扶持要有力。院领导需要从政策、设备、场地、人员等多方面提供支持,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仅网络租赁的费用一年就要30万元;
其三,质量控制要跟上。从服务中患者分诊到硬件设备和软件的选型维护,从整个体系的统筹管理到服务人员的规范与培养都需要严格遵循质量控制要求。在制定相关质控标准时,一方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医院自身情况。
鲍主任说,都是看病,远程会诊跟面对面诊疗是不一样的。面对面看病时,专家需要就病谈病,深入浅出,给患者把病情解释明白。而远程会诊时,专家还要面对基层医生,专家应该同时告诉基层医生如何鉴别病症,分析病症的发病机理以及针对不同程度病情的治疗原则,帮助基层医生提高医疗水平。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过程中,诊疗与帮带的工作都落到实处。
写在最后
码了这么多字,只是希望更多人看到解放军总医院在远程医疗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它做的最早,它不挣钱;它心系天下,它眷顾苍生。
我们感谢以解放军总医院为代表的所有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机构,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
也祝远程医疗在中国越走越远!
-----------------------------------------------------------------------------
附:
互联网医疗的生存机会
远程医疗的模式,并不只是限于大医院为基层开展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像第三方机构开展的在线问诊、移动端健康咨询等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形式也在蓬勃发展。与传统的诊疗模式共存,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有生存的空间吗?
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电子商务刚刚兴起。“你永远不知道网络的另一头是人还是狗。”网络带来的信任危机让大多数人拒绝尝试电子商务,就像人们觉得网恋没前途一样,然而信任危机并没有把电子商务赶出历史舞台,相反却铸就了阿里巴巴的神话,而很多网络情人也在现实中结了婚,生了子。既然如此,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也没什么打不了的,对吧?
按照医疗服务双方参与方式,现有的问诊模式基本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医生与患者面对面进行诊疗活动。该模式中,患者通过面对面跟医生交流,一方面得到医生提供的诊疗意见,另一个方面可以得到心理的慰藉。因为,传统的诊疗模式本身不存在网络带来的信任危机,而且,心病还需心药医,所以,面对面看病这种模式还将继续下去。
第二种,由大医院或者医疗主管部门主持开展,异地专家经由远程系统向当地医生、患者提供诊疗意见,再由当地医生完成治疗。该模式主要用于提高医疗水平,适用于疑难病种及大病治疗。对于医疗水平落后地区,由专家远程指导本地医生看病,可以更加高效的解决当地急重症患者的诊疗需求。在提高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的同时,帮助提升本地医生的医疗水平。
第三种,医生通过特定的网络平台向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其中网络平台主要是由第三方提供。既然有医院开设的专业有保障的远程医疗服务,那么这些“不正规”的轻问诊是不是迟早会完蛋呢?对此,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副主任鲍玉荣并不认同,“同样是远程会诊,老百姓的需求不同,选择的方式也会不同。”他认为以下三种场景为互联网医疗提供了成长空间。
首先,一些伤风感冒的患者,去大医院排队挂号劳神费力,也完全没有必要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挂专家号。上网找个专业的医生就可以获得基本的指导意见,何必费时费力去医院挤?
其次,慢病患者或者做完检查复诊的患者,为了开药或者请医生看看检查结果,上网联系自己的医生省掉了挂号分诊的环节会更方便,当然,前提是能通过网络联系到这些医生。
最后,国外一些有“难言之隐”的患者也更加偏爱在线诊疗模式,比如心理疾病、性病、艾滋病、皮肤病患者,他们更担心隐私泄露,往往因羞于“看医生”耽误病情,在线诊疗模式无疑是一种更“安全”的途径。
既然市场前景如此乐观,目前国内互联网医疗服务第三方机构也有不少,以后会不会越来越多呢?
鲍主任觉得不会,就像美国,做互联网医疗的公司很多,但做大做强的很少。抓住商机迅速做大做强,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各方资源都会迅速聚拢过来,其他小公司生存的机会越来越渺茫。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互联网医疗同仁们要加油哦!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