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3-18 13:50
- 作者:张贵民
- 来源:医策
短发、江浙口音的普通话,余可谊给人的第一印象,更像是一个稚气未尽的大男孩。38岁,他已经是中国最高医学殿堂——北京协和医院的骨科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
不过,他进入公众视野,还不是因为他目前的医学造诣,而是他互联网医疗弄潮儿的标签,以及率先提出运用新媒体塑造医生品牌的价值观。
一百年前,协和医院引领了中国现代医学。一百年后,他以协和新青年的身份,希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递出他们更多的价值观,以此来推动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一位协和新青年的价值观
熟悉余可谊的人都知道,他有两个手机号码。一个号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另外一个则专门用来联系患者。之所以如此,他说是不希望工作和生活有太多重叠。
这个细节展现出的是,作为一名协和新青年,余可谊对医生职业价值,以及医患关系的思考和重新定义。余可谊表示,现在很多人把医患关系定位为亲人关系、朋友关系,甚至是上帝与被搭救者的关系。这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把医生形象抬得太高,一旦不能达到患者的预期,医患矛盾便会随之而来,医生的价值也会不复存在。
曾多次出国深造的余可谊,更倾向于接受国际普遍对医生职业价值的定位。他认为,医患之间不是一种亲人关系,也不是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而是基于共同对抗疾病而形成的一种契约,甚至是战友关系。
“我心目中良好的医患关系应该是‘医生专业,病人信任’。”余可谊解释道,医生专业是指医生在工作中应该秉持“以病人之事为优先”的原则,处处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此,他举例道,据说林巧稚在读书期间,曾为了送一个病人去救治,错过了医学考试。“尽管这个故事有待考证,但却是我对医生职业价值的最好诠释。”
把医生看作是一个通过提高职业素养而获得尊重的职业时,余可谊对医生品牌的塑造,也就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20年前互联网刚刚开始流行时,一批医疗界IT发烧友开始尝试通过开设个人网页和论坛来增强医患沟通。这些医生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患者的青睐。”余可谊表示,在患者越来越多通过网络寻找医生时,不重视网络品牌经营的医生在品牌价值上将会大打折扣。
从2008年开设个人网站,再到在微博、微信中实名开通“余可谊大夫”账号,余可谊不断通过互联网平台塑造自己的医生品牌。在拥有6亿多用户的微信成为移动互联网新的制高点后,余可谊更是不断著文,呼吁医生要更加注意通过微信平台经营医生的个人品牌。
“在互联网时代,医生的挑战来自满足病人的需求和个人品牌的推广。”余可谊深信,越是竞争充分的市场,越需要品牌的竞争。“公立医院的医生,未来不仅仅依托于自己所在医院的江湖地位,他个人的品牌也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他自己的市场价值。”
(2013年,余可谊在微博中发起“医疗暴力零容忍的倡议”,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作为一名协和新青年,余可谊关注的并非仅仅是个人品牌。他还多次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力量传播新青年医生的价值观,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过去几年间,他在新媒体平台中发起了“随手拍虚假医疗广告的倡议”、“志愿为艾滋病患者做手术的承诺”以及“医疗暴力零容忍的倡议”等众多活动,不断为净化医疗环境、提升医生形象发声。
尽管也有人提醒甚至是质疑余可谊,“这是个人英雄主义,与主流价值观不相符。”但余可谊更愿意将自己这种“冒失”的行为,理解为协和新青年的一种担当。
“一百年前,协和医院引领了中国现代医学。一百年后,我希望能以协和新青年的身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递出更多我们的价值观。”余可谊深信,互联网技术是改变中国医疗现状的一个突破口,“我认为这与基因研究一样,也是在推动中国医学的发展。”
好的移动医疗在于专业对接
50多年前,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有一个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希望在美国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与马丁路德金一样,余可谊也有一个愿意为之奋斗的梦想,那就是希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更好地连接医生与患者。
从2007年搭建科室网站,到2008年开设个人网页,再到如今开通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账号,在这个互联网连接一切的时代,余可谊通过不断尝试,看到了更好连接医生与病人的可能。
“从原始的书信到时髦的微信,这一切都只是手段。我倡议的重点是更好地连接医生和病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医生到底如何更好利用技术连接病人?好的移动医疗应用有哪些功能标准,这些问题都成为余可谊近期反复思考的话题。
在他看来,医疗的核心问题是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而好的移动医疗应用,肯定是要在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更加方便、准确地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专业连接。
“现在的医疗环境下,很多患者来医院就医前并不认识医生,就诊后往往与医生也再没什么联系。借助移动医疗应用,患者在看病之前就可以了解医生的专业和专长;就诊后还能将后续治疗结果实时回馈给医生。”余可谊表示,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更加便利地实现了医患之间的互动交流。
此外,好的移动医疗平台还应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连接,让医疗团队走近患者、教育患者,从而更有效地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回归健康生活。众所周知,医疗活动事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医疗行为必须建立在客观、准确的诊断上,单纯的线上服务难以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对此,余可谊强调称,未来医学很多方面将被互联网化,但互联网医疗需要思考的是,哪些医疗行为现在可以互联网化?哪些医疗行为未来可以互联网化?以及哪些医疗行为不适合互联网化?唯有更好地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连接,患者的健康权益才能得到最终维护,移动医疗应用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更为重要的是,好的移动医疗应该能够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以病情为优先的专业资源对接。中国优质医疗资源高度稀缺,是造成当前公众看病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好的移动医疗应该用技术力量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
事实上,通过互联网技术,移动医疗平台可以建立跨越区域、超越医院组织结构的团队协作模式,以病种为核心,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医生的纵向整合,并建立一种以病情优先的分级转诊体系,以实现高效利用有限优质医疗资源的目的。
“我有一个梦想,在病人陷入痛苦的时候,他能比较容易地找到一位好医生。而好的移动医疗应用,就是让患者能够找到好医生,并实现以病情为优先的专业资源对接。”在采访即将结束时,余可谊强调,他只是一个互联网改变医疗的样本,一个在每个人都在吐槽医疗制度时,愿意用新技术做出一些改变的协和新青年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