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6-30 18:12
- 作者:凤凰无忧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i医思精英访谈录】也许是源于中文系教授的出身,也许是有做过新闻记者的从业经历,自称“老姜”的姜跃滨老师是我所见过的医疗IT圈中最具文人气质的企业家之一。
作为医疗IT领域从业20年的资深人士,“老姜”(也有姜是老的辣之意:)对行业发展有其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认知。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移动医疗”,姜老师有着怎样的解读?青梅煮酒,姜老师侃侃而谈。
“互联网思维”还是“互动性思维”
就如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所言,“根本不存在‘互联网思维’这回事”。“互联网只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工具,怎么可能出现互联网思维呢?叫创新思维比较合理一些。”同样,身为企业家的姜老师与王健林持类似的看法——我们有一本翻译过来的书,中文书名叫《互联网思维》,内容所讲的组织的互动,我咨询过英文好的朋友,那本书的名字应该翻译为“互动性思维”,至于出版社为什么变成了“互联网思维”,就不好考证了。
“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
不管资本市场对“互联网+”的炒作是怎样的如火如荼,都不能脱离“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这样的范畴,当然这个工具的重要性不容质疑。在医疗这样的以经验型技能为中心的领域,将互联网技术运用进去,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医疗水平,提升医疗质量,提高医疗安全 促使医疗服务更便捷,促使患者更多参与医疗过程中而已。可从目前的形势看,对互联网医疗的炒作已经远离了医疗的本身功能——最火热的阶段,弄个App就去搞融资,就说自己有多少医生,有多少患者,自身的价值有多大,也奇怪就有投资人上门。但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我相信对互联网医疗的狂热炒作不会超过一年”,姜老师如是说。
目前,市场上对移动医疗的追捧包括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大数据、云等领域。概括来讲,目前从事所谓的移动医疗无非是两类企业,一类是互联网公司从外围往医疗领域做,另一类是传统的医疗IT公司从医院内往医院外做。前一类模式,到目前,不管是冠之以“远程医疗”也好,“移动医疗”也好,或“互联网医疗”也好,还没有一个真正的业务模式能够让医护人员主动参与进来,基本是厂商出钱来刺激医护人员的参与,没有一个明确的盈利模式能让企业生存下去,目前还是靠投资人的来维系,但烧完钱的结果就会是烟消云散。同时,谈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和体系,我国目前的医疗体系决定了当下人们热捧的“移动医疗”的发展会很艰难。国内很多公司部署了很多移动医疗的产品,实际上有多少是在应用中的?
目前有人把移动医疗当成是一个全新的、未来的医疗,把目前的医疗体系当成过时的、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保守的医疗。于是有了“移动医疗”和“传统医疗”的说法。倡导前者的是创新者,维护后者的是保守派。其实现在的医疗怎么就成了“传统”?再说“移动”对应的应该是“非移动”,不应该是“传统”。为了倡导“移动医疗”,就把非移动的医疗(姑且先这么说)就斥之为传统守旧,所以就要去颠覆,似乎不合逻辑。医疗是一回事,医疗体系是一回事。从这个角度说,目前我国市场上所谈革命性的、颠覆性的“移动医疗”或者“互联网医疗”就是个伪命题。医疗领域从不拒绝新技术,因为医疗是在不断地探索生命,医疗就是医疗,移动非移动,对医疗本身来说没有本质改变的意义。
当然,对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环境,姜老师还是给予肯定的。国内的就医体系需要变革,需要移动技术、互联网技术来促进其发展,新技术也必将促使医疗本身的提升,“各种思维的碰撞会促进创新,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姜老师说。
后记:自称“改良派”的姜老师
有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但浮躁的环境又难免让大多数人着相。纵观一板砖拍下去便是一大堆创始人、CEO的时代,如何不忘初心地坚守企业本质,如何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成为摆在当今创业者、企业家面前的大问题。
似乎总有一种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我们说的“二八原则”,比如我们说的“木桶理论”。较之于医疗IT行业,依然有着相似性。对于如今市面上充斥的各种医疗健康应用产品和服务,相信也会遵循这样的规律。
面对热热闹闹的行业市场,姜老师称自己走的是修正主义路线,属于改良派,“我不认为互联网医疗或者医疗互联网能够对医疗服务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面对医疗这种依靠经验,解决生命个体性差异问题的服务,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关键是我们如何用好这个工具,为此我们天健也有上百人的移动技术团队,我们也在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