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7-13 09:44
- 作者:孙杨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可能说到“医生集团”大家都不陌生,体制内有北京阜外的孙宏涛医生建立的“大家医联”,体制外有上海的张强医生为代表的“医生集团”等,无论是体制内体制外,无疑都把医生集团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为医疗圈、创投圈热议的话题。
“医生集团”是医生多点执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快速崛起,反映出了当下医疗服务体制内的各种局限,作为一个从体制内跳到体制外的创业者来说,充当的是一个野蛮人的角色。也正是因为意识到种种的局限性,才逼迫自己走到一个“医生集团”这个更大的环境当中。许晓峰正是这样的一个“野蛮人”,他做的医疗影像集团,集结影像诊断专业的翘楚们,为真正改变患者的读片阅片诊片的就医体验而创建。
医生集团存在的必要价值
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从诊前到诊中再到诊后,都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这并不是存在一天两天的隐忧,这是长期积淀下来的诟病。现在很多人想用互联网模式去颠覆它,许总表示可能性不大。医疗行业可以说是一个人命关天又牵涉诸多的行业,单纯靠体制外的人去改变太难。若想改变,必须需要一些非常了解医疗服务体系本质的体制内的人参与其中,才能更好的实现改变这一初衷。
而“医生集团”的出现,正是合理的把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们融合在一起,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造就了“医生集团”的迅速崛起。它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必要价值,他可以使“医院、医生、患者”三者共同获益,实现共赢。
对医院来说,不仅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还能改善“看病难”难题。通过医生集团的出现,促进医疗机构对医生更加人性化的管理。但是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市场培育才能完全实现医生多点执业的现象。
对医生来说,借助集团的平台,可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为患者的服务效率。通过集团平台的设计优化,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提高他的碎片时间工作的便利性,在保证咨询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充分为更多的患者提供诊断促进医疗普惠,推动医疗专家向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下沉与覆盖。
对患者而言,医生集团的出现也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医学影像更贴合互联网模式
医学影像专家集团作为众多“医生集团”中的一分子,许总表示医学影像这个学科更贴合互联网模式。这也是为什么许总没有把从事了15年,并小有成就的实验诊断工作作为首要的切入点,转身投入医疗影像专业的怀抱,并把自己第一份创业的成绩单打上了“医学影像专家集团”的logo。而医学影像如何贴合互联网可从三点看出:
首先,医学影像的医生团队的素质很高。医学影像科室是院内博士后出产率最高的科室。他的高精尖端人才储备量很大。
其次,目前我国一二线城市医院的医学影像设备已相当先进,甚至与国际水平保持同步。
最后,医学影像的业务形式是完全数字化,更匹配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流转、平台展现,都不存在任何障碍。他的诊断流程可完全脱离患者本身,透过影像数据作支撑,对疾病的进程、性质、预后做出判断和评价。
“医学影像专家集团”的希冀
“医学影像专家集团”是许总创业的一个项目,就像是个孩子,对它报有最大的希冀和期望。许总谈到未来,提到执行达到五个“高”,最终力求五个“最”。
执行五个“高”
高质量:只接受影像原始数据,不采信手机拍照 不采用压缩图像;
高水平:所有专家都是各个细分学科的翘楚;
高门槛:设高级专家委员会 执行诊断级的质量评价监督体系;
高效率:高效审核 快速报告;
高信任:患者可以专家面对面沟通。
力求五个“最”
最顶尖的专家群体和人才梯队;
最细致的医学影像诊断学科分类;
最开放的医学影像类别接入;
最便捷的操作和流程体验;
最广泛的地域和人群覆盖。
勇敢成长 不忘初心
谈到“医学影像专家集团”的创业史时,许总用“情怀”二字描述从医生到创业者不变的初衷。可以说在创业的路上走了那么久,需要自我判别方向,你要学会顶着压力学会负责,既为团队负责,也要为理想负责。
许总对准备创业的人说,创业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如果你要坚定地走出来,那么就请你保持坚持和专注,创业的历程中会被汗水和泪水浸透,就算如此也未必会收获世人眼中的那种“成功”。但是坚持到最后一定会收获“人生的财富”。
对于从体制内走出去创业者们,许总一直用一段话来警醒自己,希望对“同路人”也能有一些启示。
“希望你们永远铭记,第一次穿上白大褂时的激动:希望你们永不忘记,治好第一位病人时的喜悦;希望你们永远能够体验到,手术刀划开病人皮肤时的战栗;希望你们永远能够体会到,失去第一位病人时的沮丧。最终当你们成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医生时,不要忘记,感受疼痛的能力。祝你们成为你们希望成为的人,不被世界和游戏规则所改变。希望你们勇敢长大,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