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3-31 21:31
- 作者:佚名
- 来源:金融界
导读:2015是落实国家十二五医改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迈入“新常态”运筹改革新政的关键之年。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医疗健康相关内容都占重要篇幅,今年也不例外。打造健康中国、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保、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等都是重要的关键词。推进健康、养老等服务产业的发展更是被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寄予厚望。而纵观投资领域近年来,医疗健康养老相关产业的投资热潮、股市对相关概念板块的热度一直未减,升温加速。十三五大幕即将拉开,医改的未来在哪里?政策的方向指向何处?还有哪些投资机会可以挖掘?本期邀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医改专家、著名经济学家刘国恩教授解读医改政策方向、分析中国医疗健康服务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刘国恩:中国医疗领域产业升级有巨大赶超机会
现代医药产业是由科技驱动高科技产业,无论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还是医疗技术,发达国家都占据领先地位。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科技和人才都有了很大提升。原来说中国的化学药物是完全仿制,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在仿创结合,甚至有所创新;医疗器械方面,原来我们谁也做不了核磁与CT等高端设备,全是进口的,现在中国已经能做了,从攒机开始,在某一点做些改良,慢慢就有了自己的技术,在全球化和新科技浪潮的时代里,中国赶超世界的速度正越来越快。
记者: 中国处在产业升级的时期,像医疗领域,现在很多的先进的医疗机械国产化率都不高,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刘国恩:我们现在很多医疗技术,比如微创型的手术,它需要很多新的技术,新的机械体。这些技术和器械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开始研发,然后逐步的引入到中国的。这些技术本身涉及到一是功能本身的研发,然后就是工艺和材料,这些方面国外的发展都比我们中国先进。
我所知道的中国有一些大的医学微创技术的企业基本上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国内现在有一些留学生回来创业,做的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微型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制造。像上海的微创,目前应该是做心脏支架、脑部支架最大的一个企业。
国内企业通过最近几十年的赶超在逐步积累,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经验,还有我们的材料科学也在不断的推进。但如果要去看每一个环节上,确实我们和国外距离还是相当大。我们的新药制造也是一样,到今天为止,中国基本上还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全新的西药是完全由我们自己的科学家研发生产出来的,我们改了一些分子结构的勉强称得上的新药还有极个别的做出来,但大多数基本上还是发达国家的科学家们研发出来的。
记者:那就是说其实对于中国的医疗产业来说,这个空间还是很大的?
刘国恩:对,巨大的落差意味着我们有巨大的潜力,我们通过学习,甚至通过复制去赶超,像小米手机这样的,通过复制也可以让我们的制造能力,研发水平,技术,材料,包括产品服务的水平都能够达到显著的提升。
目前这个阶段,我觉得中国应该考虑的是一边推进自主研发能力,另外一边更应该让这种巨大的落差转换成生产力,不是说一定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头做起的工作。我们过去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腾飞,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发挥了巨大的赶超优势才走到今天的。人类共同的智慧,在我们医疗卫生里面体现的非常非常充分,非常非常明显。尤其我刚刚提到的西药,医疗技术,材料,绝大部分是国外发达国家研发出来的。我觉得复制和使用它们,从它们当中去学习没有什么不恰当的。
共7页: 1 [2][3][4][5][6][7]下一页 [查看全文] |